24小时服务热线:

400-7187899

暗示的可怕,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的三个字

文章来源: 未知 发布时间:2018-08-28 10:36

 1 

 

前几天,几个老朋友年末相聚在一起聊天。有一个朋友谈起我们一个小学同学最近被人追债,结果打伤了人,被关了。

 

记得在很多年前,我们还一起去河里捉鱼,一起去勤工俭学。只是,跟着他一起出现在我们记忆里的是他妈妈那张从没笑过的脸。

 

好像有发不完的脾气。

 

说实话,当年我们都怕他妈妈。他也怕,而且从来没有得到过妈妈的夸奖。

 

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。他跟着妈妈过。可是压力繁重、脾气火爆的妈妈从来就没有表扬过他。

 

反而常常跟人抱怨说他不听话,人又懒,不给家里做事。

 

还说他像他爸爸,很笨,不指望他会读书。

 

其实当时他在班上的成绩非常好。

 

而且智商也跟朋友们差不多,人挺聪明的。但是由于家庭的变故,加之妈妈的否定,让他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热情。

 

他跟我们说,“反正我很笨,不是读书的料,不读了。”

 

最后被校园边上那些小混混瞧上了,于是加入了他们。

 

中学毕业就被学校退学了。

 

如果他的妈妈当初能多鼓励他,而不是否定他。那他的人生会怎样呢?

 

可惜的是成长无法重来,而人生也没有假如

 

 2 

 

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。

 

在小的时候,会听到大人们对我们的评价。好的评价,差的评价都会有。

 

但是每个孩子几乎都会想要好的评价。

 

我记得自己那时候作文写得好,有一次获奖了,在学校的公布栏里公布。我们那有一个走门窜户卖豆腐的老伯看到了。

 

每次经过我家就会跟我奶奶说:你家孙子真不错,作文写的真好,好好培养,以后会有出息的。”

 

奶奶喜笑颜开,我听到也心里美滋滋的。

 

一定要继续努力,并且我自己也认识到自己有这个能力,多了一份自信。

 

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阶段。他们会开始评价自己,在心理学的发展角度说就是“自我概念”的发展。

 

而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自我呢?

 

心理研究是发现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,最直接的影响人就是父母。

 

父母的行为和语言暗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

 

积极的心理暗示,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;不良的心理暗示,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!孩子自己在内心觉得父母都说自己笨,就会变得畏畏缩缩。做什么事都怕,因为怕人说自己笨。

 

可怕的是,孩子到了最后,也会真的觉得自己笨。原因是父母和周边的人都说自己笨。

 

 

 3 

 

很多的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,而且往往在不经意间犯错。自己一时之间还察觉不了。而等察觉的时候,孩子可能已经受到了伤害。

 

父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改变的话,就会让孩子的自我概念中融入你贴的这些标签。

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评价。

 

我发现快4岁的儿子已经在不断地评价自己。

 

前几天他跟外公说,“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,捉迷藏时,我躲起来,你们都找不到我。”

 

“还有一次我跟爸爸在菜市场走散了,但是我没有动,一直等爸爸找到我。”

 

他就是通过自己的这些经历进行自我评价。

 

而我不希望他过于强调聪明,而是要努力才好。

 

有时候我听到他说这些的时候,就会说“爸爸也觉得你很聪明,但是觉得你不够勤快,有点懒。”

 

而且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跟孩子说“你有点懒”。

 

这样的话看上去真没什么,可是无形之中我就在打标签,在犯错。

 

孩子怎么做才是勤快?为什么要给他贴一个不勤快的标签呢?

 

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大人的主观评价,而实际上真相并非如此。

 

我仔细想想,发现只要我带着他一起,教会他如何做。小家伙挺勤快的,比如洗菜、择菜、拖地,样样能做。

 

只是有时候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,一件事当然不能坚持很久。

 

而我却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评价孩子。

 

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,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,但是总是在不经意间,给我们的孩子施加了无数的不良心理暗示。

 

治标得先治本,孩子变坏变差,根源还是父母。

 

往往是父母本身需要改变。

 

 

 4 

 

 

孩子都会积极地寻求赞许,得到认同。

 

很多孩子到了2岁就有了很强地客服困难的动机,希望获取大人的赞誉。

 

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个2岁的孩子成功地组装了一个小机器人,会微笑着扬起头,跟父母说:“快来看呀!这是我做的。”

 

这个时候,他们在寻求来自父母的赞许。

 

而这样的赞许会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状态。

 

孩子需要可以为他们当安全港、关爱、负责的父母,这样才能让他们面对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挑战时,能够不会害怕和焦虑。

 

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,在两岁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,好奇心更强,也更加独立。

 

进入小学之后也会对解决问题更感兴趣,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信。

 

而一直拥有安全型依恋状态的孩子,长大以后在社会交往和婚姻家庭生活中都会更加自信平和。

 
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、暗示孩子,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;相反,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,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,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。

 

所以,与其主观的打那些标签,不如实实在在的陪伴和引导。

 

请少一些责怪,多点鼓励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你将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