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服务热线:

400-7187899

关于无理取闹,你冤枉了孩子多少

文章来源: 未知 发布时间:2018-08-01 10:26

 1 

秩序敏感期,家长必须要知道

 

可怕的2岁。

 

婴幼儿秩序感与生俱来,但2岁〜4岁对秩序的敏感性最强。

 

秩序期敏感期,是宝宝在构建自己内在秩序的同时,对外在秩序的一种要求。

 

他们对每天做的事情、事物摆放的顺序拥有自己的一个秩序观,当秩序被破坏时,他们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发脾气,直到事物又恢复到他们所能理解的模样,才会安静下来。

 

他们觉得“世界是我能掌控的”,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,并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,一旦事情的发展偏离预期,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掌控感,不安全感爆棚,并用哭闹、撒泼等执拗行为表达自己的不安和不满。

 

比如物品的摆放位置不能变、外出的路线不能变、谁的衣服只能谁穿别人穿就不行、吃饭时每个人坐的位置固定、穿衣服要先穿上衣再穿裤子然后袜子、换了被单被罩就要求换回原来的等等,如果没有近他们的想法去做,就会发脾气、哭闹甚至撒泼,这种行为就是家长眼中的“任性”“胡闹”“不可理喻”。

 2 

秩序敏感期的满足有多重要?

 

建立自我

 

孩子通过“我要/不要做”“我喜欢/不喜欢”来表达内心的声音、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事物的理解。

 

带来安全感觉的愉悦

 

教养环境的稳定有序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对生活有足够的掌控力,并因此获得足够的安全感。心理学家马斯洛谈也指出:“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,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,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。”

 

为规则意识打基础

 

妈妈的衣服只能妈妈穿,奶奶穿就不对;爸爸的电脑只能爸爸动,爷爷用来斗地主是不对的……这类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,是孩子规则意识的萌芽。

 

呵护好秩序感,将来做事更条理

 

 

在秩序敏感期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,比如作息规律、居家整洁、物品摆放有序、物权明晰,成人后也更容易养成条理的做事习惯。
 

 3 

如何尊重、培养孩子的秩序感?

 

和孩子共情

 

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,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。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安抚,孩子的情绪平复更快,甚至瞬间变乖宝宝。相反,如果孩子一哭闹,家长情绪更激动,甚至喝斥、打骂孩子,不仅破坏孩子秩序感的发展,更可能造成安全感的永久性伤害。

 

想一想今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:

 

当孩子突然变得执拗、不可理喻,想想今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?起床程序有没有更改?就餐时有没替孩子做了他自己做的事?去幼儿园的路线和平时是否一样…

 

如果从中找到了答案,说明你家宝宝正处在秩序敏感期。比如某天,我们准备出去玩时,喆同学突然不肯坐安全座椅,好一阵子我才意识到是因为天气热了,我给他加了一个小凉席在上面。

 

稳定教养环境

 

 

看护人的变更或生活环境的变换,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会带来很大冲击,使得他们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,进而影响全感的建立。
 

营造规律、整洁居家环境

 

秩序强的孩子更喜欢有规律的生活,习惯晚睡的宝爸宝妈要改掉不良习惯,帮孩子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。

 

物品摆放有序,对于在环境布局上有“刻板”要求的秩序敏感期宝宝非常重要,也可培养物品归位的良好习惯。

 

维护孩子的物权敏感性

 

明确家庭物品的使用人,让孩子明白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乱动,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权处置。

 

重来,维护秩序敏感性的不二法宝

 

如何把一件麻烦的哭闹变成秩序感的培养?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 

有一天我要做蛋糕,爸爸答应喆同学可以取鸡蛋,我没听到他们的约定,自己拿了蛋就磕碎了。喆同学不依不饶,哭得惊天动地。我思来想去,决定现在的蛋晚上用来炒西红柿,再让他去冰箱帮我取4个。

 

早上我起床后上厕所,喆同学醒来后发现我没在身边,开始哭闹。我便重新钻进被窝,假装睡着,让喆同学把我“叫醒”,共同享受早上的亲子时光……

 

“重来”,是让孩子平复的最好办法,也是帮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最好方式。

 

 

万一事情无法重来,一定要给孩子好好解释和道歉。很多时候孩子不见得听懂,但你的态度他们能感知得到。即使他依旧哭闹,也宣泄了郁闷情绪。